查看原文
其他

墨旱莲

黑白淡淡 淡淡草木记
2024-09-04


 

    这是潮客两地都很常见的一种野草(据查,中国大江南北都常见)。追溯它在我记忆中的初印象,是作为常用药草出现在叔婆伯姆的手中。这种草药在中药柜里可是有名有姓的——“墨旱莲”即是它,有名的中成药“二至丸”里总共就两个成分,其中一个也是它。此药源自古方《医方集解》,用冬至的女贞子,夏至的墨旱莲,炮制,合二为一,是为“二至丸”。


    说到药草,它们有个很有内蕴的专属名字叫“本草”。我一直赞成本草学问是我们祖国医药的珍贵宝藏之一这说法,有人疑惑非得用“冬至”的女贞子,“夏至”的墨旱莲,是不是玄之又玄?我想,《本草中国》里的说法也许能给予答案:“与时间相处是一个永恒的哲学问题,万物皆与时发酵,沉淀,其后绽放。时间赋予药材千变万化,同一种药材在不同的时节、不同的时辰采摘,药效大为不同,这是现代科学仪器也无法测出的神奇,也为人类探索本草奥秘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……

    很喜欢“墨旱莲”这个名字,透着丝丝缕缕雅俗共赏的味道。

    家乡人叫它“白花墨菜”——花是白的,那么哪个部位是黑的?叶?茎?非也。成熟的瘦果倒是暗褐显黑,然而真正体现它的“墨”,其实是指从茎叶处流出的汁液。将茎叶揉一揉,流出的汁液过一会就会变黑,如同墨汁一般。

    然而,墨旱莲也好,白花墨菜也好,在中国植物志里,都只是此草的俗名,它的中文学名叫“鳢肠”——听起来不像是在说一种草,倒像跟动物有关。确实。

    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,对上述三个名字作了很好的注解:鳢,乌鱼也,其肠亦乌。此草柔茎,断之有墨汁出,故名,俗称墨菜是也,细实颇如莲房状,故得莲名。

    墨旱莲太常见太普通了,渺小到难以引起大家的注意,以至于视而不见。然,不管你注意到否,它都存在着,在田野、路边、溪边、阴湿地上,甚至墙角砖缝、犄角旮旯,怡然自得。如果有机会,请你走得慢一点,俯下身多瞧一眼这些默默无言的生灵,或许你从此对它也会有了不一样的感觉。

    多看一眼,花的清丽有否让你心头一颤?墨旱莲有着菊科典型的头状花序,小白花外两圈为雌性舌状花,像白流苏,中间为两性管状花,没有盛开时,如同广式早点中那一个个精致的小白馒头。管状花由外围向内一圈圈盛开,浅浅的四裂,里面四枚短小的雄蕊,橘黄色的花药围绕在花柱四周,令我想到一盏盏精巧的彩灯。花朵下面,绿色的苞片交错排成两列,托举出明丽素净的笑颜。



    多看一眼,你有没有看到在花盘上寻寻觅觅的小昆虫?墨旱莲给了它们甜美的花粉花蜜,小昆虫吸食花蜜的同时也帮助墨旱莲授了粉,这其中的微妙关系,你可心领神会?


     多看一眼,新结的果实是否似曾相识?戴了绿丝巾的缩小版莲蓬?同一个花序,外圈舌状花结出的果实是三棱形的,中间管状花结出的果实是四棱的,不信?你数数。

    生命真神奇,你想啊,同一种植物里,这些所有细微的,每一片花瓣要长在什么地方,长成什么形状,拥有什么色彩,哪里多一条棱,哪里少一条棱……全都是按照规矩的模样,然而它们在生命之初,全都只是一粒种子。它们是如何变魔法一样,把一粒种子里的许多细胞,分配不同的任务,长着长着,该成叶就成叶,该成花就成花?




    多看一眼,茎梗不同于一般野草青绿的紫红,有没有让你想到别的另一种野草,比如马齿苋?对生的叶片,修长的披针形,或全缘或稍具疏齿,是否觉得这小草虽粗放生长,但形态楚楚惹人怜爱?

    多看一眼,它全株遍布的细粗毛,会不会又令你遐想,也许它并不像你一眼看上去的那么柔弱?




    只是因为在草丛中多看了你一眼,偶然有一天再次相见,嗨,原来你在这儿呀。

鳢肠 菊科 鳢肠属

Eclipta prostrata (L.) L.

俗名:白花墨菜、墨汁草、墨旱莲、墨莱、旱莲草

(文:白淡淡)摄影:黑淡淡)

淡淡草木记

人和自然,互相影响,互相塑造

和谐共生,是最好的相处之道

扫一下二维码,咱就是朋友啦!

      《淡淡草木记》中的文字、照片、视频、小画均为原创,请尊重原创。(如有另外引用的照片均有注明)。欢迎识别二维码,关注公众号,欢迎在后台对话框留言指正交流。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淡淡草木记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